“入殓”到底有什么讲究?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是万物的“轮回”规则,生活在世间,总要面对这些事情。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声,一个生命的远去也伴随着亲人的哭声。中国的文化包罗万象,这其中不仅有璀璨的诗词歌赋,更有民间的“白事”文化,本文将从汉字的角度来简单讲解里面的关键词语“入殓”,也希望年轻的朋友了解一些民间的风俗文化。

白事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词语“入殓”,好奇又神秘
人们往往对发生在身边的“神秘”事情怀着好奇的心态来研究,因为人们对死亡都充满的无尚敬畏心理,从古至今,我们的丧葬文化在民俗文化里面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关于白事文化中的“入殓”,大家大可不必忌讳,因为我们也早已不是懵懂的少年,了解里面的文化,也能更加知道我们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包容。

词语“入殓”

汉字的角度剖析:殓
汉字“殓”:左右结构。左边一个歹dǎi(也读è),古字形像一块残骨,本义指剔去肉的残骨。看下图歹的篆书形状:像一具尸骸,表示跟死者有关。大家记住:汉字中只要含有歹字旁边的,大多数与不吉利的事情相关,比如:残,殡,殃,殉等等。再看“殓”字的右半部分,它读佥(qiān),它有全部,完全的意思,表示给死者全身穿戴妥当,在这里也当作声旁使用。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造字都是有着一定的含义在里面,深挖汉字,可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特别提示:这个汉字读:殓[liàn】,不读[jiǎn]

偏旁:歹

所以,歹和佥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汉字“殓”,它指的是给死去的人穿好衣服,装入棺材中。这就是我们农村白事文化里面的“入殓”。小时候时常听到这个词语,不知道啥意思?每次问家长,大人们都不告诉。自从很早之前一位亲人去世,跟随朋友去殡仪公司,才了解到这组词语的意思,听说现在有“入殓师”这个职业。

殡仪师,也是一份职业

关于“殓”的一句诗:韩愈写的祭文
大家还记不记得唐代文学家韩愈有一篇写给自己侄子十二郎的祭文?里面有一句话就是:殓不凭其棺,窆(biǎn)不临其穴。意思就是:装殓的时候我没有亲手扶它的棺材,下葬的时候我又不在他的墓穴的旁边。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这里的汉字“殓”就是入殓,尸体入棺。从这首诗句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用这个汉字已经十分广泛了,对它的解读也比较深。大家可以收集一下关于“殓”的一些诗词,能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文化。

诗人韩愈写的祭文

“头七”是什么意思?
由于人们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所以对入殓的丧葬文化也是非常的重视。“丧葬文化”可能对是一些年轻的朋友来说,不了解里面的文化风俗,所以在农村一般主事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因为他们对这些事情懂得多。比如:如果一个人去世,我们知道一般要等上三天再入殓(有些地方不同)有的地方是放置5天或者解放前一般都是放7天,但解放以后破四旧,七天就简化为了三天。这也是人们口中说得“头七”,就是人去世后的头七天。还有一种说法,具《 礼记· 问丧》 中载:“死三日而后殓。”说的就是:人去世后不立即入殓,主要是为等候死者复活,如不复生,就举行殓礼。关于这种说法,我觉得没有说服力。

民间说的“头七”是什么意思?

关于词语“头七”,给我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周星驰的一部电影《回魂夜》,可以说也就是通过这部电影,我也慢慢的注意到里面的一些文化。关于“头七”的解读,有些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您有更好的解读,请一起交流互动。

入殓仪式:有大殓和小殓之分
整个入殓仪式:有“大殓”和“小殓”之分。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不明白,什么意思?“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入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入殓安排妥当后呢,棺内放入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品,但绝对禁止放入毛织物和毛皮制品,如毛毯、毛毡等,这个在民间犯忌讳(当然你可以不信,但也要尊重里面的文化)。然后棺材内撒些粮食五谷,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也能吃饱喝足,也希望逝去的亲人在另外一个世界过的安详。当然了,这是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大家可以嗤之以鼻,但也不要较真,因为每个地方的风俗文化各不相同。

白事文化

盖棺中的“躲钉”是什么意思?
等入殓完毕后,下一步流程是盖棺,就是拿着铆钉将棺盖固定住。铆钉一般为4颗,又称为寿钉。 大家知道,咱们古时这方面的讲究多,就拿这一颗钉子举例,有些孝子将自己的头发剪下几根,缠绕在钉子上,一同钉上去(表示与逝去的亲人永远在一起)。在古时舅舅在整个家庭中的地位很好,有时家里的舅舅会来钉钉子,以此来教训那些对死者生前不孝顺的子女。在给棺材打钉时,子女则在棺材前哭喊“躲钉”:向左面打钉时,哭喊去世的亲人往右边躲。向右边打钉时,哭喊着去世的亲人向左边躲。这就是我们丧葬文化里面的“躲钉”。

民间的“躲钉”

关于“躲钉”,我们这边的风俗是:在棺材封盖时,会请村上年龄大、有资历的老人来楔入钉子。在楔钉子时也会咨询家属的建议,主要告诉家属钉子钉在了什么位置(具体钉在什么位置,我不是很清楚),在棺材封上前,让家属在看上一看逝去的亲人(包括逝者的娘家人,民间说法是把逝者的灵魂带到它出生的故土)。

思念逝去的亲人

风俗规则多也是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中国人看重丧葬文化的礼节,也是源于对死者的尊重。我国是个礼仪文化大国,各个领域的规则也是特别讲究。之所以白事文化细节多,也是后人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本文通过对汉字“殓”的讲解,也是为了跟大家聊一聊关于这方面的文化风俗,也很少有人专门写这一块的内容。

丧事习俗:有关丧事的一些忌讳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丧事比喜事重。这一点不少人还是存在误区的,认为喜事大于丧事。宁过两家喜,不过一家丧。如果有往,丧事的礼最好不要忘掉。

在农村,如果一家有老人去世,附近几个庄子上的人都会来烧纸,叫“庄邻纸”。其实他们和这家并没有来往,只是认识去世的人。烧纸是对死者的一种悼念方式。这也就说明丧事有其特殊性。

丧事过后是不能随意补礼的。和你有往的人家有老人去世,你忘记了去烧纸出礼,过后是不能补礼的。如果一定要补,也只能等到六七那一天才可以补,其他时间不能补。丧事补礼是最遭人忌讳的。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老人去世,除了给亲戚送信之外,其他人是不兴请的。那其他人怎么知道的呢?这就要靠与丧事这家相近的人相互转告了。

喜事的酒席上,多喝点酒没什么,即使喝得有点高,主人也不会太计较。但在丧事的酒席上,要尽量少喝酒,千万不要喝醉,丧事酒席上是最忌讳喝醉酒的。

丧事上,坐过席之后不要直接就走,要到灵棚里去磕头(除非你是死者的长辈)。磕头既是对死者的悼念,也是对主人的尊重。

女士参加丧礼,尽量不要穿太艳丽的服装,也不要化浓妆。否则与丧事氛围不协调,显得你不尊重,容易遭非议。

白事,是人留给世间的最后一丝欲望。

故人已逝,喧闹不得入耳,亲友难别,借着亡者之名将本属于自己的欲望无限放大,最终成为了一场聚会。什么事一旦和“聚会”勾上关联,再悲痛的事也少了悲痛,忙碌终究是做给别人看的样子。亲情和孝顺无声,展示亲情和孝顺必须大张旗鼓,否则,曾经的付出打了折扣,变成任人挑理的廉价商品,寒了人心,冷了人情。

过去农村办白事有“三巨头”是标准配置:总管、阴阳先生、鼓匠班子。

每个村子都有总管,此人不一定长袖善舞,但一定脑筋活泛,逻辑缜密。当然,逻辑缜密这事情可以后天锻炼出来,见得多了也就自然而然。老人去世,儿女来不及悲伤就急匆匆出门寻找总管,总管到位,其他一应事宜便有了着落,亲朋好友立马忙活起来。

总管随亲属至家中,第一件事是“撤红”,意即把家中所有带有红色的东西撤掉。门口的春联,哪怕早已在日晒雨淋中漂成白色也得撕去,谁让你原本红红的样子那般深入人心;家里红色的矮柜、炕桌不舍得扔,有办法,上面粘上张白纸了事;红色的衣服自不能穿,你要是穿个外人看不见的红裤衩红背心懒得去换,总管虽看不见却总要慢悠悠的交代一句:“你们知道不?哪个村的哪个人家的哪个人,老人去世忘了换红裤衩,第二年就得了大病。”大家伙一听心下打鼓,赶紧扯开腰带瞅瞅,生怕忘了自己的裤衩子的颜色,一时间,屋子里泛起了淡淡的尿骚味,充分显示了庄户人堪忧的卫生状况。

撤红这事,人人都知道。可你知道归知道,就算你已经提前做了准备,总管还是要说,这事说完,总管的威信算是立了起来,从今天到白事结束,不要说指使你干活,就连裤衩子也不是你自个儿能做主的。

总管都懂点阴阳,可他们不会自己大包大揽,该请的阴阳先生必须到位。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有了阴阳先生,将来主家有啥不满意的,有啥迷信的说法都找不到总管头上,用现在的话说,这叫甩锅。

阴阳先生来家,亦要立威。他立威的方式借助的是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知的敬畏。他嘴里的时间不是时间,是时辰,属相不是属相,是天干地支,方向不是方向,是方位。在阴阳先生看来,如何埋葬去世的人,如何办理白事,都成了为了活着的人好,是泽被子孙的大事,你听他的,升官发财不在话下,不听他的,家破人亡为未可知。阴阳先生简单安排好之后,抬起手腕上亮光闪闪的上海牌手表看一眼,嗯,十二点了,不不,午时了,大家开始动起来吧。

年少无知的我曾问过阴阳先生,为啥你啥都懂,你家也没出个大官或者大老板呢?阴阳先生无比淡定地呵呵一笑,一手把我拍开,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解释道:“童言无忌,童言无忌。”旁边的大人们显然认可了阴阳的说法,态度好的,和我说:“大人们忙,你一边玩去。”脾气暴躁的直接吼我:“滚!”

阴阳先生下令,总管执行。首要的是搭灵棚,给棺材一个安放之所。放好了棺木,灵棚的各种花哨纷至沓来:大大的挽联挂两侧,千古的横幅立上头。至于花圈之类的,灵棚里放不下放外面,靠着墙别让风吹到了就行。挽联的字是阴阳先生免费书写,说实在的,无论哪个阴阳先生都有一手好看的毛笔字,靠此吃饭的人果然比那些闲着找儒雅气息的达官贵人们写的漂亮,甚至比一些所谓书法家也不逞多让。

花圈烛台什么的就需要买了。你说巧不巧,阴阳先生正好带着,而且人家不说“买”,说“请”。一个“请”字,生生斩断了人们讨价还价的本能,老老实实地掏钱,一个个争先恐后的样子,生怕外人挑了理,说上一句不孝顺。

鼓匠班子是主家请来的。他们来了也想立威,可条件不允许。没办法,乡下的鼓匠班子多为临时搭建,竞争激烈,你想挣钱就得放低姿态,立威是不可能立了,渣渣辉来了也不行,钱说的。

鼓匠班子负责调解气氛。那可不是简单的、一味地哀伤的曲调,还要在其中夹杂着冲淡哀伤的音符。于是乎,鼓匠班子挖空心思琢磨家属们的心情,把唱二人台和放哀乐融合起来,还推出了“帮哭”的项目。帮哭顾名思义是帮助哭,此哭可不是单纯地扯嗓子掉眼泪,而是要语言流畅、感情悲伤的边念边唱边哭,相当考验人的临场反应。

过去帮哭多少钱我不记得了,现在帮哭有一百元的、二百元的,它们的区别仅在于时间,一百元哭二十分钟,二百元哭四十分钟,中间不歇息。有一次老家亲人去世,一亲友花一百钱请鼓匠班子帮哭,当时天寒地冻,根本无人来听,哭了十来分钟亲友觉着差不多,告诉鼓匠班子,这么冷的天就哭到这里,赶紧回屋暖和暖和吧。谁知帮哭的演员不同意,说必须哭到时间,要不钱拿着不安心,其敬业的姿态,足以令很多人汗颜。

三大巨头全部到位后,各行动小组随即成立。做饭小组任务繁重,以至于后来没人愿意做这个活计,也有了专门做白事宴席的乡厨,原本的行动小组改变性质,成为采购人员。白事除了一些规矩和讲究之外,吃是最大的事。开几天宴席,宴席是流水席还是固定席面,宴席上什么菜、喝什么酒均需把哲学、博弈学、心理学研究透彻方可令大部分人满意。囊中羞涩又好脸面的乡亲们,把省钱的希望和满足面子的需求结合起来,嘱托给了乡厨,几年下来使得乡厨的地位急速上升为第四大巨头,此乃后话不提。

办白事最怕别人挑理。所谓“挑理”就是挑毛病,具体说来无非两点:办丧事的规矩有所欠缺,对来访者招待不周。初时我一直纳闷,既然你来吊唁,表达了哀思就好,为什么非要找点问题呢?后来发现那些爱挑理的人,完全是为了刷存在感。白事是大场面,来者众多,一些人不知是过于孤独还是在生活中压抑了太久,偏偏选择了如此场合出出风头,不为名利,只为别人看他一眼。

以前的我总认为白事的闹腾没有必要,扰了亡者安息,累了活人的身心。在经历了一座座坟头立起之后,我忽然间明白了白事的意义。它是在以喧闹的形式来冲淡家人的痛苦,是以累人的方式来让你不再去想其他,是以规矩、讲究的模式来让人重视传承。总管、阴阳先生、鼓匠班子,看上去都是为了财帛生存,实则在他们心里对任何一个“活计”都保持着基本的尊敬,是的,面对陌生的逝者,他们不会伤心,但是他们一定有份尊敬,若没了这份尊敬,怕是没人可以把白事当成事业坚持下去。

现如今白事越办越简单,殡仪馆全方位服务让人省心省力,只要有钱就好。亲友来参加白事,大多行色匆匆,给了礼钱转身便走,最多吃上一顿饭。不知道在人情渐稀渐薄的之下,会不会有朝一日白事再也称不上“事”,仅成为钱财的交换和争夺?

或许不会,毕竟,那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束。

殡葬一条龙服务都包含什么?

简单的说,现在在社会上经常看到。有些人在做殡葬一条龙的服务。所谓的殡葬一条龙的服务,是指从从故者去世后开始的穿衣后在送到遗体送到殡仪馆之后;办理相关社区:公安派出所、相关上手续后:从家属家设灵、辞灵:起灵:以及在进行遗体火化之后,骨灰寄存等相关事项就是在现在、老百姓所俗说的所殡葬一条龙服务。

每个殡葬一条龙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一般都是(骨灰盒)(故者所穿的衣服)是单独结算的,不在总费用内结算。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人们不再倾向于购买很多的烧纸祭拜故者。大部分选择鲜花进行祭拜。

秦怡丧礼已低调举行,家人因在上海没办法送别,特意晒合影发声悼念

2022年5月9日凌晨4点零8分,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戏骨秦怡在上海因病离世,终年100岁,秦怡生前将毕生心血与精力都投放在所热爱的表演事业中,为演艺圈做出了诸多贡献,面对这位国宝级演员的离世,外界人士无不感到悲痛与不舍。

秦怡老师离世之后,上海电影集团随后发布正式讣告,对外宣称会遵循秦怡及其家属的意愿,其丧事将会一切从简。

5月12日,秦怡老师的丧礼在上海低调举行,鉴于上海目前情况特殊,所以秦怡老师一些身在上海的亲戚好友无法亲临现场与其告别。

无法送别秦怡最后一程,相信秦怡老师的周边亲友也是心怀遗憾,5月12日当天,有不少无法去现场悼念的亲友特意发布动态追思秦怡,只能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送别她。

其中一位将秦怡唤作“姑奶奶”的博主还特意制作了照片视频,晒出了与秦怡生前的诸多亲密合影,好多照片还都是在秦怡的家中,有陪秦怡参加活动的照片,去医院看望秦怡的照片以及私下各种温馨合影。

据悉,这位公开照片的网友名叫“秦燕”,有熟悉的好友留言说“一家人都那么漂亮”,也可以确定该博主与秦怡是亲戚,从两人的合影中可以看出,这位博主与秦怡老师眉眼相似,气质都是温婉大方。

翻看这位博主的账号动态可以看出,在秦怡老师离世之后,她曾发布多条动态予以缅怀,其中还包括了秦怡老师生前的经典作品片段,还有其他剧作家为秦怡亲笔题写的诗文。

早在今年年初秦怡老师百岁诞辰之际,这位博主还特意为秦怡发布动态表示祝贺,除此之外,她还曾分享过与秦怡老师有关的诸多动态,整理过与其相关的影像资料,其中还包括秦怡老师此前在医院疗养的部分花絮,可以看出在秦怡老师晚年期间,身边一直有暖心亲友的陪伴与呵护,还有不少粉丝的追捧与爱戴。

《白事指南》让群众办丧更明白

白事指南》让群众办丧更明白

“前几天,青村镇姚家村有位老人晚上去世,家属还没来得及通知亲友。第二天一早,得知消息的村贤殡理事会工作人员就上门了,向逝者家属说明丧葬礼俗改革要求,家属还签订了《文明办丧承诺书》。”程华表示,遇到亲人离世,很多家庭不知道该怎样办理治丧事宜。这时候,贤殡热线和贤殡理事会就可以发挥作用了,他们可以为家属提供咨询、指导。

目前,奉贤区丧葬礼俗改革政策刚实施不久,一些村(居)民对政策、办理流程还不熟悉。因此,奉贤区丧葬礼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区殡葬协会编撰了《白事指南》,为群众文明规范治丧答疑解惑。

记者注意到,《白事指南》与《实施方案》均于8月1日起实施。《白事指南》通过插画、流程图等形式,阐明了文明办丧规范、“六个禁止”“三个引导”、文明办丧奖补流程、文明办丧承诺书、公民身故办事流程、经营性公墓和镇级公益性公墓服务流程等内容,让治丧群众对文明治丧相关规定一目了然。

上海葬礼三件套 毛巾,巧克力,碗

这是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尤其是上海丧葬习俗,一般指八十岁以上无疾而终的长寿老人死后,葬礼的主办方会给宾客发一个寿碗,寓意子孙后代能受其福泽庇佑,但是现在一般上年纪的葬礼都会发这个了,毛巾和巧克力代表“洁”与“爱” 谐音“节哀” 这就是葬礼三件套咯 每个地方不一样,但是全国各地都会发毛巾是一定的吧

1、葬礼三件套,毛巾,巧克力,碗,拿回来能用。
2、毛巾,巧克力,碗是我们平时的物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只是一种生活的用品和食品,只要没有损坏和污染,都可以使用。
3、葬礼三件套,毛巾,巧克力,毛巾原来是用来擦泪的,巧克力糖如同婚礼的喜糖在这大概就叫丧糖,后来就成了习惯,碗一般是死者高寿才会发的,暗示后人也可长寿。葬礼三件套,只是一点习惯和暗示,所以拿回来能用。

石家庄市殡仪服务中心暂停部分业务

11月2日,石家庄市殡仪服务中心发布通告,按照省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有关要求,为落实属地防控责任,石家庄市殡仪馆即日起将采取以下措施,暂停或限制存在明显交叉感染风险的公众聚集活动。暂停遗体告别业务、守灵业务、上门业务、遗物焚烧业务。家属已预定登记的,予以取消。到市殡仪馆开展其他业务的,将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每户不超过10人、3辆车辆进入,进入殡仪馆人员须佩戴好口罩、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实名登记、测温正常后有序进入。其他业务正常开展。遗体告别业务、守灵业务、上门业务、遗物焚烧业务恢复日期另行通知。石家庄市殡仪服务中心24小时殡葬服务专线:96444业务咨询电话:0311-83857184人民纪念堂电话:0311-83830334(无线石家庄)

惠州惠民殡仪服务实施1年余,已有1344位逝者家庭受益

自2020年5月惠州推出2980元“一站式”惠民殡仪服务以来,已有1344个逝者家庭受益。

据介绍,为冲击殡仪服务“黑中介”高价,从2020年5月起,惠州市民政局推出2980元“一站式”惠民殡仪服务,包括17项殡仪服务,在市政府原本8项基本殡葬免费公共项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9个优惠项,去年5月以来直接经济惠民138万余元,为群众减少因“黑中介”和“殡托”诱骗而导致的高消费6887余万元。

今年3月份起,惠州市殡仪馆积极开展学党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现已完成清明期间鞭炮换鲜花、给祭扫群众免费提供凉茶服务2个活动,持续推进2980“一站式”和0元爱心殡仪服务、为群众提供应急药箱便民服务2个活动,正在开展更新火化机尾气处理设备升级活动。

此外,从2021年11月22日起,惠州市民政局推出殡仪服务热线2980111。殡葬服务热线平台将24小时接听来电,提供一站式殡仪服务咨询和办理服务,并对市民办理丧事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样追踪回访,对殡葬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估。

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张宏伟,奋斗在殡葬第一线上的无悔人生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现上海民政党员干部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在积极参加人民城市建设和推进上海民政事业发展中的精神风貌及重要贡献,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6月1日,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推出“民政风采”系列报道,营造“学典型、当先进、作奉献”的浓厚氛围。

张宏伟

上海市龙华殡仪馆遗体防腐技师

凭着对殡葬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强烈的使命感,1987年,23岁的张宏伟一头扎进了上海市龙华殡仪馆的大门。这一进,就是33载春秋,让他从小学徒逐渐成长为业内知名的技术能手,先后荣获民政部“孺子牛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上海市龙华殡仪馆

让逝者得其所,

使生者了无憾

33年前,化妆间里的工作环境是殡仪馆中最艰苦的。刚入化妆组的张宏伟以为只要胆大不怕累就行,但真正进入化妆间工作后,他才体会到远不止这么简单。

殡仪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色彩的搭配、妆色的自然协调等面部处理技术,更需要掌握遗体整形、防腐、更衣等知识。遵循“让逝者得其所,使生者了无憾”的服务宗旨,张宏伟平均每天服务30多位逝者,最多时达70多位。有一次,他负责给一名坠亡的女孩化妆,坠亡造成面部伤痕明显。为还原女孩生前纯真、可爱的样貌,张宏伟反复调试色彩、精细修复伤口。当家属看到女儿脸上因高空坠落造成的伤痕不见了,哭着对他说感谢。

用实际行动赢得

同行和逝者亲属敬佩

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日积月累的经验,由张宏伟担任的重要丧事防腐化妆任务越来越多。每当有外省市兄弟单位向龙华殡仪馆请求援助的时候,张宏伟总是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

在马鞍山火灾事故中,张宏伟冒着高温,在没有任何降温措施的工作条件下,为逝者清洗、防腐和整形化妆。在追悼会仪式举行的前几日,他唯恐遗体状况出现反复,每天都对逝者遗体进行一次整理和修复。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故造成数百人遇难。张宏伟受命参加此次外援任务,面对一具具被江水浸泡过的遗体,张宏伟化悲痛为力量,以专业的技法和超常的耐心,给逝者整形化妆、做防腐消毒等工作,尽己所能让逝者走得更有尊严,给家属以安慰。

类似的援外任务,张宏伟不知道接过多少次,只要有任务,他总是通宵达旦地忘我工作,尽快还原逝者容貌。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同行和逝者家属的敬佩。

“传帮带”

培养更多优秀殡葬人才

2012年7月,龙华殡仪馆借上海市民政局劳模工作室挂牌契机,正式挂牌成立“白玉兰遗体养护——全国劳模张宏伟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张宏伟带领团队对“遗体养护”服务内容进行梳理,形成了一套在常温下进行遗体护理的操作流程和实用技法,并将服务延伸至与家属沟通、心理抚慰等,探索出家庭式养护理念——“礼仪沐浴”服务。这种更加人性化、温情化、细致化的“礼仪沐浴”服务赢得了逝者家属的认可,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体养护过程。

为了将自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技艺传承下去,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张宏伟经常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技术交流和探讨,除了在理论上耐心地授课,在实践中更是手把手地教。同时,积极参与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组织的《殡葬实务丛书——遗体防腐》培训教材编写和技术指导,将自己的实践操作经验转化成专业理论知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张宏伟的带动和鼓励下,工作室许多女职工如今都成了龙华殡仪馆的化妆业务骨干,团队也荣获“女职工最亮服务窗口”“上海市民政局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新长征突击队”等多项殊荣。

“人活着时,当生如夏花之绚烂,离开时也当如秋叶之静美。这是殡葬工作者做好服务的不懈追求。”一路走来,张宏伟为从事的遗体防腐和化妆事业付出了满腔热忱,他常说:“不在家过节,不后悔;家中有事顾不上,不后悔;离开殡葬第一线,我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