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三菜不上桌”,说的是哪三菜?

人生中最大的两件事,那就是出生和死亡,出生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而死亡则表示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从古至今,对待生死也是尤其重视的。特别是人在去世以后,对死者最大的尊敬,那就是“入土为安”。因此古人也说了“死者为大”,即人去世办丧事才是最大的事情,其他的与之无关的事情都要让路。

而且关于办丧事,也是有很多规矩的。相信很多人都有听说过“红事叫,白事不请自到”的说法,这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即办红喜事的话,就是主家邀请了才去。而白喜事则是主动去帮忙。所谓的白喜事,自然就是指人去世的丧事了。

既然是喜事,那就要好好招待客人了。因此在办喜事的时候,菜品方面也是有要求的,其中有些地方就流传着这样一个老规矩“白事三菜不上桌”,即有三种菜肴是不宜上桌的,不然会惹来大家的笑话。

那到底是哪三个菜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①成双成对的菜不宜上桌,菜品数量也不宜是双数。

一般红喜事的时候,为了图个好的寓意,即好事成双。有些菜品就往往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比如有些菜品摆盘就是如此,而且像鱼也是两条一起上。毕竟办喜事,就是为了图个开心,图一个好的寓意,这样也更显喜庆。

但是在白喜事上,却是忌讳这样的。因为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场合,毕竟是家里有人去死了,如果还出现成双成对的菜品。那么就会让人产生一些不好的联想,甚至会被认为是一种诅咒。

不光是不能上成双成对的菜,在有些地方白喜事菜品的数量也有说法,要是单数而不能是双数。因为双数的寓意也不太好。像我的家乡这边,就一直有这种说法,红喜事的菜品以10个、12个最好,而白喜事则是9个或者是11个。

②“红烧肉”不能上桌!

相信很多地方都有这个规矩,那就是办红喜事的话,红烧肉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硬菜。像我的家乡这边,红烧肉是最后一道硬菜了,如果上红烧肉这道菜了,还要燃放鞭炮,表示菜品基本已经上完了。

但是白喜事却不宜上红烧肉,这个也是有说法的,那就是红烧肉毕竟颜色和名字都是很喜庆的。

这个就和白喜事是不搭的,从古至今丧事都是很避讳红色的,都是以素雅的颜色,这样才显得庄重、肃穆。所以红烧肉无论是名字,还是颜色都是不太符合这样的场合出现的。

③豆腐也不能上桌!

对于这个小编也是有点不理解的,要知道在我的家乡这边,豆腐是红白喜事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只是在红喜事的时候,豆腐要染成红颜色的,而白喜事就是白色的,不用给它染色。

而且豆腐还有着美好的寓意,那就是豆腐谐音“留福”,给子孙后代留福。另外在有些地方白喜事,也叫“吃豆腐饭”,也是因为豆腐是白喜事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但是在有些地方白喜事却不能上豆腐,也是有其说法的,那就是因为豆腐上桌的话,一来是寓意不好,因为它常被称之为“一清二白”、“一穷二白”等,另外一方面就是豆腐上桌的话,显得很寒暄。

在丧事之中应该上品质更好的菜肴,上豆腐则会让前来慰问的客人觉得主人过于便宜了他们,待客不周,所以避免。

写在后面

正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我国各地的文化差异很大,习俗也就不一样了。

至于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个老规矩“白事三菜不上桌”,自然在不同的地方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有些地方还有其他的忌讳,比如我就听说有些地方办白喜事不能上狗肉。

不过,无论是哪种禁忌,都是对逝者的家属和客人的一种关系,因此在提供菜肴上还是要尊重传统习俗。

老人去世了,上海地区的。第一次处理丧事,该怎么做

朋友家里老人去世了,上海地区的。第一次处理丧事,该怎么做
后事应该这样做:
一为先人穿寿衣;
二为先人选好寿材
三为先人择好墓地以便火化后能在短时间内能入土为安或者安葬寿材;
四设计好灵堂好让内亲外戚送老人上路归仙;
五为先人遗体入殓;
六择良时吉日扶出灵柩举行出殡大礼。
做后事的注意事项:
一忌死后乱动。凡是家里老人岁数大了,一般过六十就应该提前做好装老衣,特别是身体有疾病的,更应提前做好准备,人走到哪长住衣服最好带到哪。老人临终走的方式不同,一般正常因病死亡的,若是在医院走的,提前在未咽气前,事先穿好衣服,在其清醒时提前做好开示,不可隐瞒病情,一定要告知病情,千万不要隐瞒,有的不告知,死时不知自己死了,三天醒后神识忽然知道自己死了,心里无底慌张恐怖,很容易慌不择路投错胎或被冤亲债主化现成亲人、同行、邻居、朋友等形象诱骗走。作为儿女在老人临终清醒时,就要帮助老人解除心中的挂碍。要正面开导老人,劝说你这么大年龄了,儿孙都不用你操心,你也不用牵挂谁。若是老人平时最喜欢谁,放不下谁,一定要好言相劝,令其放下,并当老人面承诺照顾好老人平时惦记的孙男弟女,有房产钱物的,提前按老人的心愿分配好,令其坦然离去。另外,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老人没来得及换衣服就咽气了,要给换衣服时,一定手要轻,要边换衣服边喊长辈的名字,但千万不能哭,一哭就使老人留恋和牵挂了,并开示说;”您老放心走吧,我们给您穿上新衣服,身体痛您不要怨恨我们“。有一点一定明晰,若是人当生造作很多杀业,临终生重病的,必然遭点罪,这是平衡因果的必然。穿衣时手一定要轻,不要过急过重,并安放在一个恰当的地方,千万不要乱动。因为人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和感知组合,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阴阳业缘业力感召,生病临死前身体四大分离(能量分解释放),其苦似活龟扒壳撕心裂肺般,苦不堪言,所以千万不能乱动身体,就是在医院往外抬放也要轻胎轻放,并开示说:”您老千万别怨恨,我们给您换个安稳的地方“。
二忌死后大哭小豪。俗话说得好,活着不孝,死后乱叫。人死是必经之路,只是年龄有别,有的年龄偏小些,临终令子女痛心留念挂牵,但人各有自己的因缘果报,寿命长短与本人前世今生业缘业力相关。人的寿命分两部分:一是前世定格的寿命再加上今生业力业缘增减部分(杀生减寿 ,放生延寿)。前世定格寿命不是牢固不变的,也得看今生此人的因缘,当生能觉悟,不造杀业,不破坏自己的身体环境。如有的人喝大酒,

给老人做寿衣有什么讲究没

在病人临终之前或临终后,家属要给逝者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但是这样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

给老人做寿衣有什么讲究没

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饭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一、寿衣、必须是全是新的,一般上下身均穿单夹棉(四季同)。但一律不穿皮、毛、缎的衣服。俗说亡人如果穿皮鞋或皮底鞋,毛衣 毛料下辈子就要托生畜生了。衣服也不叫带扣子,只逢个带儿代替。扣子叫纽子,不穿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同音。

二、备寿衣,高龄老人,家庭条件富裕的,或出门闺女亲自给老人做的,也有的是女性老人健在时亲手做的,无论谁做,最佳时间,是闰月时做好,意味着延长寿。

三、先把寿衣顺好由亡人身下往上穿,顺利的话,很快就穿好了。亡人穿衣应在断气前或刚断气,时间拖长了,四肢变硬,就不好穿了。

四、传统式的寿衣(一般按照清服饰)男人共七件,上衣白衬衣、棉袄、大衫、下身内裤、裤子、袜、白袜、鞋。女人穿衣,上身白衬衣红小袄、兰大袄、下身内裤、兰棉裤、四褶裙子、黑纱包头、绣花鞋、白袜、手镯、戒指、耳环、另外还有讲究些女性戴凤凰霞帔、穿女蟒等这些服饰。

丧葬习俗丨做七有什么讲究?

在做“头七”之前,去世第六天需要先举行“上望”仪式,第六天午夜,也就是“头七”凌晨。

这天夜里家人需要举行“哭祭”,还需要请相关人士来诵经,之后还需要焚化纸钱等祭祀品,烧完后关灯睡觉不允许在外面玩。

“上望”做完后,才正式开启“头七”到“七七”这49天的仪式。

一七:即逝者死后第一个七日,通常是民间最重视的七之一。又叫“头七”,民间说法是,在头七的时候,逝者是有自己意识的,会回家“看看”,所以逝者长子要设灵堂,烧纸祭拜,亲朋痛哭。

“头七”是“做七”仪式里最重要的环节,所以一般来说会格外隆重。

人们需要为逝者设灵位,上香叩拜,还要准备菜饭祭拜逝者,烧纸等供奉需要的东西,备好后需要离开去睡觉,不能再留在那里。

一些地方“头七”还会烧“梯子”形状的祭品,这里面也有特殊的寓意,“头七”的仪式最好由逝者的儿子亲自办理!

即逝者死后第一个七日,通常是民间最重视的七之一。

二七:“二七”谐音是“儿七”,一般是需要逝者儿子参加,逝者女儿和近邻亲属都不用参加;祭礼从简,丧家需为逝者供羹饭祭奠,进行祭烧;

三七:又称“散七”,需要逝者儿女参加,村的近邻和一些主要亲戚也可以参加,烧完“三七”后是要宴请宾客的。部分地区有让逝者子女手执香火,到家附近的三岔路口呼唤逝者姓名,将逝者接引回家中的风俗;

四七:礼俗同二七,丧家为逝者供饭祭烧即可。“四七”的讲究比较少,只需要逝者儿女参加即可;

五七:民间认为五七时逝者会最后一次回家看看亲人,故而五七的祭礼尤为隆重。丧家除了准备酒馔、灵前上供外,还需要请僧道为逝者施放焰口进行超度。丧家再根据当地风俗,将黄纸锡箔用红纸袋装好,写上逝者姓名后祭烧;

六七:“六七”的谐音是“留七”,意思就是包括所有的亲朋好友在内,不能每烧一个“七”都要必须参加,需要留一个“七”出来,礼俗同二七、四七,从简即可;

断七:“七七”又叫“断七”或者“尾七”,也是“做七”的最后一个“七”,需要逝者子女和近邻参加的告别仪式,比较隆重,这一天逝者亲属不需要穿孝衣,也算是和逝者道别。礼俗与头七相同,在断七仪式结束后,众孝亲家眷可脱去孝服换上吉服、整理仪容,自此七七圆满礼成。

什么是做七,做七的由来是什么?

我国殡葬文化源远流长,一方面是为了缅怀逝者,另一方面也是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这些扎根农村的风俗习惯,内容很多而且非常繁杂,但是每个细节都会受到重视,而农村非常重视殡葬习俗,这也是“逝者为大”的体现。

在丧葬习俗里,人去世后会有一些必须的流程,除了停放遗体、报丧等,排在第四的则就是“做七”仪式。

人去世后“做七”又叫“烧七”,也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每隔七天烧一个七,一直烧到“七七”,称为“断七”,农村的这些习俗也是古代《礼记》中所要求的丧葬礼节,那么,具体“做七”风俗的由来是什么?又有哪些讲究呢?在本篇文章里,您或许能找到答案。

“做七”风俗的由来:

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尚存,且人死后第七日才知道自己已死,做七一是为了祭奠逝者,使其安息,二是为逝者积攒阴德,能够顺利通过十殿阎罗的审判。

南朝的《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 ·卷之八·生神品第十九》中记载,地府是天庭下辖负责管理人间事务,共有十殿阎罗掌管不同事务。

传说人死后每过七日,各殿阎罗会根据逝者生前德行为人进行审判,生前恶多善少又无后人为其做七、积攒功德的灵魂打入地狱受报,其余灵魂可轮回投胎,这个过程在民间谓为“过王官”。

古代丧葬习俗是:人去世后,需要将灵柩停三天以上。一方面是希望逝者能复生,另一方面是因为古代丧葬的习俗比较繁冗,如果逝者是天子诸侯,需要更好大的陵墓和随葬品,浪费人力和时间,所以灵柩停放时间也更久。

关于“做七”:据说从周朝时期就有了“做七”的说法,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于佛教的“生缘说”,佛教认为除了罪大恶极的人会立即下地狱和行善功德多的人会立即升天外,一般的灵魂的去世后的七期中,需要被超度,才能投生。

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于道教,因为道教崇尚炼丹,认为七七四十九日是给人送终的日期,所以有了七七之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先秦时代“魂魄聚散说”:人在刚出生的时候,以七天为单位,每七天形成“一魄”,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就形成了“七魄”,在人死后也一样,七天为单位,每七天,“一魄散”,所以需要四十九天,七魄才能散,每七天一祭,四十九天结束,所以“做七”的意义也是在祭祀逝者。

丧葬习俗丨上海最常见的几种安葬形式

人终有一死,安葬骨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它代表着生命的另一种留存形式,在现在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葬法,但是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提高,延伸了很多种安葬方法,所以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安葬方式,那么你上海有几种安葬形式吗?

现代墓碑葬:将逝者的骨灰安葬于购买好的墓穴中,是目前上海墓园中最常见的式样,是土葬的现代化演变,该安葬方式顺应了中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传统土葬的墓碑被缩小,墓碑从墓穴前方移至墓穴后方,埋葬棺木被改为埋葬纳骨盒。私人墓葬大多使用大理石等装饰性强和耐久性好的材质,现代墓碑葬的安葬形式为单人或夫妻合葬。

草坪、花坛葬:是一种生态葬式,主要分卧碑式和立碑式,多在0.3㎡-1㎡之间。

花坛葬是用花坛、花架、自然石等代替墓穴记录逝者信息,供后人缅怀。

草坪葬起源于西方,近年来在国内也收到了认可和推广,其宗旨就是让逝者回归大自然。草坪葬的安葬形式和树葬类似,但最大区别在于,草坪葬会在深埋逝者骨灰的区域内朝天放置一块石碑,以区分逝者身份信息,同样也是高性价比又环保的生态安葬方式之一。

壁葬:指把装骨灰的容器嵌入墙壁格架内的一种骨灰安放形式。这种壁葬的优势一是存放量大,一面墙可以存放几十到上百个骨灰盒,节约土地的同时价格实惠,二是壁葬的环境相对其他安葬方式更整洁美观,每个格子在存放骨灰之前都经过消毒清洁。一般有独立式、廊式、墙式、亭式等。

壁葬的缺点相对最小,主要表现为壁葬的单格大小有所限制,需要家属有规划有选择的挑选逝者生前喜爱的物品进行随葬,无法全部放入;

海葬:随着国家的大力推行,海葬是近年来较受欢迎的骨灰安葬方式。海葬秉承着“人从自然中来,亦回归于自然”的革新理念,同时基于影视书籍的影响,海葬在不少人心中与浪漫划上了等号,是一种颇具仪式感的安葬方式。环保、高性价比是海葬最大的优点,各地民政局都有惠民政策的补贴。

海葬的缺点就在于逝者的骨灰无法保留,每逢清明中元等祭祖节日,子孙后代没有实体场景可以对逝者进行缅怀。

上海追悼会有哪些流程

1、会前准备:殡葬服务人员会提前1小时到达殡仪馆,核对花篮挽联、治丧物料,以及为逝者布置礼厅、签到台,等待各位亲友前来;

2、请遗像:丧家通常需要提前30分钟到达殡仪馆,等待殡仪馆工作人员开厅后,在殡葬服务人员的指导下将逝者的遗像请入礼厅的相框内;

3、确认遗体:在追悼会仪式正式开始前,殡葬服务人员会带领丧家,对逝者遗体进行确认,家属确认无误后殡仪馆工作人员便开始待命,等待请灵柩入场;

4、来宾签到:追悼会仪式前15分钟,亲朋好友陆续到达,殡葬服务人员会引导来宾有序签到、领取手持花、佩戴黑纱等流程;

5、仪式开始:等待所有来宾到场后,葬礼司仪会宣布仪式准备开始,并提醒各位来宾将手机调至静音震动状态,以保证追悼会仪式的庄重肃穆;

6、灵柩入场:殡仪馆工作人员恭请逝者灵柩入场时,礼厅内会奏鸣哀乐,此时葬礼司仪会引导丧家上前共同扶灵;

7、安灵默哀:等待逝者灵柩推入围花之后,葬礼司仪会引导所有来宾手持鲜花行安灵礼,为逝者默哀;

8、致词环节:葬礼司仪会依次引导逝者公司领导、直系血亲上台面向逝者三鞠躬,致悼词、答谢词;

9、来宾献花绕灵:致词环节之后,葬礼司仪和礼仪人员会引导现场来宾,依次上前向逝者三鞠躬,并献上手中鲜花,而后有序绕灵一周,慰问逝者家属;

10、铺棺仪式:铺棺仪式开始前,殡葬服务人员会引导直系血亲上前,其他来宾停留在围栏后,让直系血亲有更多空间与逝者作最后告别。葬礼司仪会与礼仪人员相互配合,按照顺序为逝者铺上锡箔经文、衣物鲜花等,逾19项祭奠用品,并引导直系血亲参与其中;

11、封棺仪式:礼仪人员会引导逝者的4名直系血亲,按照长幼顺序为逝者敲上4颗封棺钉(通常子女辈优先,孙辈次之),再引导家中女眷为逝者铺上安息罩;

12、送灵出殡:待封棺完成后,殡葬服务人员会引导所有来宾跟随其后,为逝者作最后的送灵告别;

13、领取回礼:照传统丧葬风俗,殡葬服务人员会为现场随过帛金的亲朋好友,发放一份白事回礼;

14、来宾跨火:以上流程结束后,殡葬服务人员会带领所有亲朋好友前往殡仪馆内,或丧宴饭店周围进行跨行,至此整个追悼会流程才算完整结束。

殡葬是一种什么服务?

在《风暴眼》对一位长沙的殡葬从业者小李的采访中,他反复强调,“殡葬是精神性服务”。

殡仪馆要做的,除了处理死者的遗体、精神(灵魂)外,最重要的是死者家属的情绪。

如果说对遗体的搬、铺、洗(修补)、穿、化、敛、火化,还是一个有统一流程的“技术”工种,那对于死者家属悲伤情绪的处理,在这个流程中要体现的人性关怀,则是一种难以被量化需求的复杂服务。

因为殡葬行业面对的消费群体之广,是其他服务行业不可想像的——论你在什么消费层级,在死亡面前,众生平等,最终都要被送到就近的殡仪馆来。

殡葬行业要面对的,是真正的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有钱人愿意花钱,即使在死亡后也有自己的礼丧需求,也有人认为在身后之事上铺张是花“冤枉钱”,只会挑选基础服务,更有生前贫困者,殡葬行业要对他们履行“保民生”的义务。

小李告诉《风暴眼》记者,因为外界人不了解殡葬,也不愿了解,加之殡葬没小事,是一点错误都不允许的,犯一点都在风口浪尖,才会这么容易遭到外界以偏概全的误解。

实际上,殡葬业真的存在“天价”的停尸费吗?我们传统认为的殡葬“暴利”,又到底流向了哪里?

魏晋时期的丧葬习俗:入殓、出殡和守孝

中国丧葬礼俗的繁文缛节很早就形成了。

从儒家经典《周礼》、《仪礼》和《礼记》等文献来看,上古时期的丧礼大致可以分为入殓、出殡和守孝三大部分,这基本上成了后世丧礼的成规定式。即使像战乱频仍的魏晋之世,这种礼俗也几乎未曾改动,只是由于社会的动荡,在形式上有所变通而已。

中国古代墓画

魏晋时期,上自天子王侯,下至村氓野夫,仍然遵循入殓、出殡和守孝的丧葬程序,这在相关史籍中多有反映。

入殓就是亡人入棺前所施以的沐浴、缠尸、更衣、佩玉之俗。据之《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在驾崩前曾作制说,嘱咐规制不要奢侈:

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

《晋书·王祥传》也载,王祥病危时嘱其子孙说:

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勿缠足,皆浣故衣,随时所服。所配山玄玉配、卫氏玉玦、筒笥皆勿以殓。

无论是魏文帝,还是王祥,虽然都是要求要求入殓从简,却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入殓还是存在一定规制和习俗。

中国墓葬陶俑

出殡就是治丧,它是死者在入葬前举行的一系列仪式。它包括“命赴”(即派人报丧)、“小殓”(即人棺前停产整日)、“大殓”(即举行入棺仪式)、“迁柩”(即把灵柩迁人祖庙)等。

出殡的规模有大有小,一般视死者家族的规模大小而定。与汉代相比,魏晋时期的出殡总的说来都比较简约,但也有少数例外。如《晋书·左贵嫔传》载左贵嫔《悼武元杨皇后诔》:

仲秋之晨,启明始出。星陈夙驾,灵舆结驷。其舆伊何?金根玉箱。其驷伊何?二骆双黄。习习容车,硃服丹章。隐隐轜轩,弁绖繐裳。华毂曜野,素盖被原。方相仡仡,旌旐翻翻。挽童引歌,白骥鸣辕。观者夹涂,士女涕涟。千乘万骑,迄彼峻山。峻山峨峨,曾阜重阿。弘高显敞,据洛背河。左瞻皇姑,右睇帝家。推存揆亡,明神所嘉。诸姑姊妹,娣姒媵御。追送尘轨,号啕衢路。王侯卿士,云会星布。群官庶僚,缟盖无数。

由此可见帝后出殡时的场面之隆重。

守孝就是人去世后其子孙的居丧行为,它是生者是否遵守孝道的重要标志,因而备受人们的重视。据《三国志·袁绍传》载,袁绍出生时父亲就去世了,至长大后母丧时,他为母亲守孝3年后,“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晋代因提倡以孝治天下,于是守孝就成了人们证明自己品性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墓葬的陪葬品

《晋书》列《孝友传》以记载当时人们的守孝情况。

西晋时,东阳人(今浙江金华)许孜,在父母并亡之后,“悲痛欲绝,柴毁骨立,杖而能起,建墓于县之东山,躬自负土,不受乡人之助。或愍孜羸惫,苦求来助,孜昼助不逆,夜便除之。每一悲号,鸟兽翔集。孜以方营大功,乃弃其妻,镇宿墓所,列植松柏亘五六里。”许孜在双亲葬后不仅单独背土筑坟,而且在墓成之后还休掉妻子,在墓边守孝。

还有个叫桑虞的人,“仁孝自天至”,14岁时丧父,他“毁瘠过礼,日以米百粒用糁藜藿”。他的姐姐劝道,“汝毁瘠如此,必至灭性,灭性不孝,宜自抑割”。桑虞道:“藜藿杂米,足以胜哀”。

这样极端的事例在晋代很多,从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封建礼教的迂腐。

“入殓”到底有什么讲究?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是万物的“轮回”规则,生活在世间,总要面对这些事情。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声,一个生命的远去也伴随着亲人的哭声。中国的文化包罗万象,这其中不仅有璀璨的诗词歌赋,更有民间的“白事”文化,本文将从汉字的角度来简单讲解里面的关键词语“入殓”,也希望年轻的朋友了解一些民间的风俗文化。

白事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词语“入殓”,好奇又神秘
人们往往对发生在身边的“神秘”事情怀着好奇的心态来研究,因为人们对死亡都充满的无尚敬畏心理,从古至今,我们的丧葬文化在民俗文化里面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关于白事文化中的“入殓”,大家大可不必忌讳,因为我们也早已不是懵懂的少年,了解里面的文化,也能更加知道我们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包容。

词语“入殓”

汉字的角度剖析:殓
汉字“殓”:左右结构。左边一个歹dǎi(也读è),古字形像一块残骨,本义指剔去肉的残骨。看下图歹的篆书形状:像一具尸骸,表示跟死者有关。大家记住:汉字中只要含有歹字旁边的,大多数与不吉利的事情相关,比如:残,殡,殃,殉等等。再看“殓”字的右半部分,它读佥(qiān),它有全部,完全的意思,表示给死者全身穿戴妥当,在这里也当作声旁使用。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造字都是有着一定的含义在里面,深挖汉字,可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特别提示:这个汉字读:殓[liàn】,不读[jiǎn]

偏旁:歹

所以,歹和佥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汉字“殓”,它指的是给死去的人穿好衣服,装入棺材中。这就是我们农村白事文化里面的“入殓”。小时候时常听到这个词语,不知道啥意思?每次问家长,大人们都不告诉。自从很早之前一位亲人去世,跟随朋友去殡仪公司,才了解到这组词语的意思,听说现在有“入殓师”这个职业。

殡仪师,也是一份职业

关于“殓”的一句诗:韩愈写的祭文
大家还记不记得唐代文学家韩愈有一篇写给自己侄子十二郎的祭文?里面有一句话就是:殓不凭其棺,窆(biǎn)不临其穴。意思就是:装殓的时候我没有亲手扶它的棺材,下葬的时候我又不在他的墓穴的旁边。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这里的汉字“殓”就是入殓,尸体入棺。从这首诗句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用这个汉字已经十分广泛了,对它的解读也比较深。大家可以收集一下关于“殓”的一些诗词,能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文化。

诗人韩愈写的祭文

“头七”是什么意思?
由于人们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所以对入殓的丧葬文化也是非常的重视。“丧葬文化”可能对是一些年轻的朋友来说,不了解里面的文化风俗,所以在农村一般主事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因为他们对这些事情懂得多。比如:如果一个人去世,我们知道一般要等上三天再入殓(有些地方不同)有的地方是放置5天或者解放前一般都是放7天,但解放以后破四旧,七天就简化为了三天。这也是人们口中说得“头七”,就是人去世后的头七天。还有一种说法,具《 礼记· 问丧》 中载:“死三日而后殓。”说的就是:人去世后不立即入殓,主要是为等候死者复活,如不复生,就举行殓礼。关于这种说法,我觉得没有说服力。

民间说的“头七”是什么意思?

关于词语“头七”,给我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周星驰的一部电影《回魂夜》,可以说也就是通过这部电影,我也慢慢的注意到里面的一些文化。关于“头七”的解读,有些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您有更好的解读,请一起交流互动。

入殓仪式:有大殓和小殓之分
整个入殓仪式:有“大殓”和“小殓”之分。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不明白,什么意思?“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入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入殓安排妥当后呢,棺内放入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品,但绝对禁止放入毛织物和毛皮制品,如毛毯、毛毡等,这个在民间犯忌讳(当然你可以不信,但也要尊重里面的文化)。然后棺材内撒些粮食五谷,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也能吃饱喝足,也希望逝去的亲人在另外一个世界过的安详。当然了,这是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大家可以嗤之以鼻,但也不要较真,因为每个地方的风俗文化各不相同。

白事文化

盖棺中的“躲钉”是什么意思?
等入殓完毕后,下一步流程是盖棺,就是拿着铆钉将棺盖固定住。铆钉一般为4颗,又称为寿钉。 大家知道,咱们古时这方面的讲究多,就拿这一颗钉子举例,有些孝子将自己的头发剪下几根,缠绕在钉子上,一同钉上去(表示与逝去的亲人永远在一起)。在古时舅舅在整个家庭中的地位很好,有时家里的舅舅会来钉钉子,以此来教训那些对死者生前不孝顺的子女。在给棺材打钉时,子女则在棺材前哭喊“躲钉”:向左面打钉时,哭喊去世的亲人往右边躲。向右边打钉时,哭喊着去世的亲人向左边躲。这就是我们丧葬文化里面的“躲钉”。

民间的“躲钉”

关于“躲钉”,我们这边的风俗是:在棺材封盖时,会请村上年龄大、有资历的老人来楔入钉子。在楔钉子时也会咨询家属的建议,主要告诉家属钉子钉在了什么位置(具体钉在什么位置,我不是很清楚),在棺材封上前,让家属在看上一看逝去的亲人(包括逝者的娘家人,民间说法是把逝者的灵魂带到它出生的故土)。

思念逝去的亲人

风俗规则多也是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中国人看重丧葬文化的礼节,也是源于对死者的尊重。我国是个礼仪文化大国,各个领域的规则也是特别讲究。之所以白事文化细节多,也是后人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本文通过对汉字“殓”的讲解,也是为了跟大家聊一聊关于这方面的文化风俗,也很少有人专门写这一块的内容。